电子加烟法力无边?揭秘电子烟的健康骗局
小伙伴们有没有觉得生活中电子烟越来越常见了?闹市街头常能看到电子烟商店,便利店的货架上摆上了棒棒糖,不少烟民脖子上也多了个配件……
图片来源:veer图库
你的感觉没错,电子烟确实日益流行。但是这种打着健康幌子的电子烟真的没有危害吗?真相,并不简单。
引起研究者关注的电子烟
其实电子烟不算啥新鲜事物,早在2003年,北京的药剂师韩力便发明了一种尼古丁气雾发生装置。他用丙二醇稀释尼古丁,再用电阻线圈加热稀释液,释放出含有尼古丁的蒸汽,人吸入后,便能达到类似于吸烟的效果,这种装置就是后来的电子烟。2016年韩力接受外媒采访时回忆道,当时发明电子烟是为了帮助自己戒烟。他自己十八岁开始抽烟,戒烟6次不成功,又不想像老烟民父亲那样得上肺癌,于是产生了这种想法。
电子烟最开始打的噱头确实是帮助戒烟,比吸烟更健康。众所周知,吸烟上瘾其实是尼古丁上瘾,传统卷烟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焦油等是副产物,它们对人体的毒害最重。而电子烟产生的则是较为纯净的尼古丁蒸汽,似乎更健康,加上它酷炫的造型、多变的口味,电子烟市场成了炙手可热的淘金赛道。
在搜索引擎中检索电子烟的两个英文名vaping和e-cigarette,可以看到自2010年开始,电子烟的网络热度便直线上升,到现在也没有冷却的迹象。
图片来源:谷歌搜索,作者自制
电子烟也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在生物医学论文网站Pubmed上检索e-cigarette,你会发现自2010年以来有关e-cigarette的文献也在快速增长,科学家们还是很紧跟潮流的。
图片来源:pubmed,作者自制
更为有趣的是,与e-cigarette关联的词包括肺、青少年、依赖性等,也隐隐暗示了对电子烟流行忧心忡忡的科学家们究竟在担心什么。
图片来源:pubmed,作者自制
下面,我们就来从科学角度看看电子烟。
电子烟里的毒门暗器
电子烟的拥趸常常是基于这样一个逻辑:谈电子烟的安全性,不要跟完全不吸烟的人比,要跟吸卷烟的人比。
诚然,这样的逻辑不无道理,但就像前文提到的,电子烟虽从原理上根除了致癌性巨大的焦油。可仍然会释放多种有害物质。
危害一:重金属毒害
首先就是金属加热线圈。电子烟的蒸汽需要金属线圈通电加热产生,高温下金属线圈本身便很可能释放金属物质。此外,电子烟液中丰富的化学调味剂可能帮助某些金属离子穿过人体的屏障,进入大脑、心脏等关键器官。例如常用的香料物质麦芽酚,很容易和铁离子、铝离子等金属离子结合,增加人体对此类金属物质的吸收能力,而劣质的烟液也可能是这些金属物质的来源。
此前一项涵盖1139名美国烟民的调查分析显示(Environ Pollut. 2019, 251, 970),吸食电子烟、香烟、雪茄或某种组合,并不会显著改变血液中镉(Cadmium)和铅(Lead)的浓度。而在血液中总汞(Total Mercury)含量上,电子烟使用者甚至还略微领先了一些。这反映了吸食电子烟的人无法避免重金属元素的毒害。
吸食电子烟、香烟和雪茄对人体血液中镉、铅、汞含量的影响
(图片来源:Environ Pollut)
危害二:抑制免疫细胞功能
为了迎合年轻人多变的口味,电子烟行业可谓是费尽心思。据研究人员整理,市面上居然有13大类90小类的电子烟口味选择。光酒精饮料风味大类中就细分了诸如莫吉托、琴酒、朗姆酒等11种味道,这基本都要归功于各种化学香精。
肉桂醛是这些香精中的典型代表。肉桂醛来源于肉桂树皮,带有特殊的芳香,是食品行业常用的香料,如今电子烟行业也用它调配多种口味的烟液。少量食用和吸入肉桂醛理论上不会对人体产生直接的毒性影响。但研究人员也发现,部分电子烟液会抑制人类肺部免疫细胞的功能,极有可能是肉桂醛的影响(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 2017, 313, L278–L292)。
从有机化学的角度,肉桂醛属于芳香 α,β-不饱和醛类化合物。学过高等有机化学的童鞋们都很清楚,这是一类反应活性较强的有机物。根据底物不同,它们可以发生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共轭加成,在复杂的生物体系中发生什么反应都不会令人意外。
危害三:引发呼吸道疾病
奶油味的双乙酰则是另一个电子烟调味剂。双乙酰也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尤其常见于爆米花中,但雾化的双乙酰可能让人患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爆米花工人由于需要长时间暴露于双乙酰环境,患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概率很高,这种病也由此得名爆米花肺。
2019年CMAJ报道了一则疑似电子烟(含双乙酰)导致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案例,患者是一名17岁的加拿大小伙子(CMAJ. 2019, 191, E1321)。据文章描述,这名原本身体健康的小伙子在大量吸食调味电子烟和四氢大麻酚后出现顽固性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检查后显示发烧、心动过速、低氧血和肺部杂音,结合胸部CT,最后被确诊为急性细支气管炎。
排除了病原体感染的可能后,医生高度怀疑病因和电子烟及双乙酰有关。随着病情恶化,这名小伙子甚至用上了ECMO,好在使用大量类固醇激素后病情得以控制。患者住院47天后出院回家,但身体运动能力在几个月内都没有完全恢复。
该名加拿大小伙子入院第一天的胸部CT,他的肺部长满了不正常的、细小的、枝杈般的细纹,这是弥漫性细支气管炎的典型特征图片来源:CMAJ
从活蹦乱跳,到上ECMO抢救,可能就是几口电子烟的事儿。
不但会损伤肺部、口腔,还可能……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相比于已知的危险,未知有时候更令人害怕。
经过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人们对香烟烟雾的危害性已经有了充分认知和临床证据。香烟烟雾中有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250种是有害物质,69种是已知的致癌物,约有85%的肺癌和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可见,香烟是一个强大且明确的公共卫生敌人,通过各种风险教育和政策约束,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控烟卓有成效。
然而,电子烟可能是个看似弱小,实则更难防范的敌人。吸食电子烟的人不会受到焦油的危害,因此可以预见相比于吸食香烟的人,这群人死于肺癌的概率会降低。但谁又能保证吸食电子烟几十年后,其他类型的疾病概率不会更高呢?毕竟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电子烟气溶胶对肺、口腔、脑、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有毒性作用。
上节中提到的加拿大小伙并非个案。CMAJ文章的作者梳理了截至2019年10月底作为case reports报道的与电子烟相关的严重肺部疾病,涉及18个病种。能作为case reports一般意味着病情较重,最轻的都是住院,重的直接进ICU。而另外一些更大规模的队列研究中,电子烟相关的肺病多达上千例(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9, 68, 860–864.)。
部分电子烟相关严重肺部疾病case reports
(图片来源:CMAJ)
相比于肺,口腔是电子烟气溶胶更早、更直接作用的区域,危害自然也不会少。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不论此前是否吸烟,电子烟使用者的口腔细胞都经历了有害的生物学变化(Sci rep. 2021, 11, 22773)。具体而言,多种RNA表达水平发生改变,其中大部分也在吸香烟人群中被发现。这些改变的基因中相当一部分为线粒体基因,而线粒体功能一旦失调,会诱发多种心血管、呼吸道、代谢疾病以及癌症。
甚至还有研究者给出了更为猎奇的观点:20至65岁之间且没有心血管疾病既往史,但每天使用电子烟的男性报告阳痿的可能性是从不使用电子烟的男性的2.4倍(AJPM. 2022, 62, 26)。这种问题上,应该没人还会去说,我只跟吸香烟的人比。
青少年电子烟用户
可能让控烟控了个寂寞
比香烟毒性更低的宣传、酷炫的外表、多变的口味、同辈攀比心理、社交需求……吸引未成年人和年轻人吸食电子烟的理由实在太多了。这些涉世未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孩子可能对父辈钟爱的香烟嗤之以鼻,但很难抵挡电子烟的诱惑。加上在很多国家,电子烟还没有像烟草一样被严格管控销售,甚至还被当作普通消费品销售,未成年人可以轻松购买到。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报告显示,2018年有37%的高中生吸食过电子烟,而2017年该比例仅为28%(其实也不是很仅……)。全球范围内2018年新增了130万电子烟青少年用户。而高中生吸香烟的比例则从20年前的22%降低到不足4%。
两组数据放到一起看,我们惊讶地发现,20年前吸烟(香烟+电子烟)的美国高中生比例为22%,因为那会还没有电子烟嘛。而2018年,该比例飙升到41%,其中大部分是电子烟的贡献。
没吸香烟的全去吸电子烟了,甚至还更多,这烟控的,控了个寂寞。鉴于情况很严峻,美国疾控中心CDC直接发文指出电子烟对青少年、年轻人的风险:
电子烟对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有健康威胁;
大多数电子烟含有尼古丁。尼古丁极易上瘾,会损害青少年大脑发育,危害会持续到20岁;
除了尼古丁,电子烟还有其他有害物质;
使用电子烟的年轻人未来更有可能吸食香烟。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电子烟本身的诱惑性和青少年的个性影响外,对电子烟危害性认识的不足,决定性的临床研究尚缺乏,各国管控力度整体偏松等情况都为电子烟的流行大开绿灯。
结语
当然,情况也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在中国,《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提出了电子烟也不健康的警告,官方禁止电商平台销售电子烟;美国多个州也发布了禁止销售非烟草口味的电子烟,禁止电商平台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等政策。
这些举措都显示着,电子烟行业经历了近10年的狂飙突击,野蛮生长后,终于要被置于更严格的监管的牢笼中。当然,政府严格管是一方面,大家对电子烟能不吸就不吸,能少吸就少吸才最关键。
来源:科学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