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报道电子烟何处去
原标题:封面报道|电子烟何处去
导读
外贸内销双双暴涨,恰逢全球监管收紧,改变行业格局的中国电子烟走到十字路口
深圳宝安区,一家生产电子烟的工厂。类似的电子烟上下游企业有1000多家。
文丨财新记者 孙良滋 图| 财新记者 梁莹菲
狂飙突进的中国电子烟,在11月1日被卡住了咽喉。
当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对外公布新规,电子烟线上售卖和广告营销被彻底全面禁止:销售网站和App关闭,电商平台下架,互联网广告下架。
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侵害的通告》(下称《通告》)措辞严厉,称部分电子烟企业为盲目追求经济利益,通过互联网大肆宣传、推广和售卖电子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野蛮生长
去深圳三四个小时内就可以购买到烟具、烟油,包装出一个产品。一家电子烟品牌销售代理告诉财新记者,小的电子烟生产厂商的订单门槛是1000件,出厂价只有几万元:即使你没有任何电子烟经验,拿到产品打上Logo就成了品牌,可以直接去市场销售。
中国的电子烟生产厂家已经向全球供货超过十年,但在电子设备厂商密集的宝安区,这些散兵游勇淹没在包括富士康、华为等知名品牌工厂里,毫不起眼。根据电子商会电子烟行业委员会的数据,2017年,中国电子烟企业总销售额为197亿元,其中出口额151亿元。同一年,富士康在深圳的产值为2290亿元,而中国烟草行业当年仅税收已经超过万亿元。
电子烟属于新型烟草制品,产品主要由烟杆和含有尼古丁的烟弹组成。其原理是,通过气流感应技术,电加热尼古丁烟油(由提纯的尼古丁液体和各种添加剂合成),令用户无需吞云吐雾,就可吸入尼古丁。
监管风暴已至
中国监管对市场的调研比市场想象的要早。2018年春,国家审计署开始了第一轮调研。摸底的内容包括行业规模、增长速度、内外销比率,以及相关的税收和创汇情况、产业链厂家和从业人员数据。
紧接着,国家烟草专卖局也奔赴深圳。这一次,调研的内容更细:产品品质、原料来源、生产程序、检测方式、研发情况、现有技术,等等。此外,商务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关注了电子烟。
迄今,各部委对行业的调研摸底结果尚未对公众开放。但在2018年12月,电子烟行业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子烟生产企业总销售额已由2017年的196.9亿元增至337.5亿元,其中出口额约为287亿元。截至2018年8月,全球电子烟专利数共约2.6万件,87%为中国发明。
品牌拼什么?
上游的问题不能阻止下游品牌疯狂涌入。2015年,Juul研发出尼古丁盐之后,通过技术驱动,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迅速由2%增长至75%。
Juul的示范效应,立即引发了中国品牌商的模仿热潮。不过,后者却难言技术创新,其最主要的精力在于拿投资、建渠道和铺货。一位电子烟销售代理商称,国内一家小有名气的电子烟品牌,团队构成是30个营销、四五个销售和几个库管,而今年品牌定的KPI目标是开300家门店。
在这位代理商看来,冲销量引投资,赚一把走人的情况不算少数:为了冲KPI,品牌商到处拉加盟,不收加盟费,这个行业的广告语是:5万块钱开店,2个月回本,每个月盈利1万。他进一步称,品牌商还会把装修费等费用在经营一段时间后陆续返回给加盟商。品牌对加盟几乎没有要求,短时间增加开店数量,获得下一轮融资才是真正的目的。
巨头何时入场?
在铁道部被撤销后,中国烟草成了惟一一家承袭政企合一管理模式的公司。在民营企业看来,中国烟草庞大、神秘,它有3.5亿中国烟民买家,贡献超过1万亿元的税收,生产、销售、废物处理各个环节严丝合缝,但在新型烟草制品上慢了半拍。
在2019年6月之前,中国烟草内部各个层级的大部分人,对于雾化电子烟确实并不了解。有些人甚至对于电子烟从哪头吸食、哪头吐气都不知道。
不过,一位接近中国烟草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中烟对电子烟并非没有认知。他回忆称,2013年中国烟草的主要领导和国际烟草巨头菲莫国际总裁有过一场会谈,后者提及新型烟草制品会是未来的主流产品,当时中国烟草的主要领导认为,这些新型烟草仅仅是补充产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