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仅是“水蒸气”?关于电子烟你要知道......
吸烟有害健康,这个人人皆知
可如果是电子烟,你会怎么想?
市面上的电子烟,声称无害、帮助戒烟的诱人广告语是否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电子烟。
近年来,电子烟以其时尚、炫酷的造型和新奇的口味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追捧。
哥抽的不是烟,是电子烟
但电子烟就安全吗???
01.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告
通告要求:不得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同时将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及时关闭电子烟互联网销售网站或客户端;敦促电商平台及时关闭电子烟店铺,并将电子烟产品及时下架;敦促电子烟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撤回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电子烟广告。
02. 美国疾控中心近期发生了有关电子烟引起的肺部损伤暴发事件
03. 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
报告指出:电子烟不仅有尼古丁,还有其他一些有害物质,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没有充足证据表明电子烟有助于戒烟。
电子烟——是一种将电子烟烟液经雾化器雾化成气溶胶后,供使用者吸用的产品,有含尼古丁的(是目前我国市场上主流的电子烟产品,世卫组织称为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也有不含尼古丁的。
电子烟有哪些危害?
从这四个方面来说,电子烟对健康是有害的。
01
尼古丁的危害
首先,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当中主要的成分是尼古丁,也叫烟碱。尼古丁是一种成瘾性的物质,在我国被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过量摄入尼古丁可能危及生命。
尼古丁成瘾也是一种疾病,年轻人使用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可能会成瘾,最后很可能成为吸卷烟的吸烟者。
尼古丁对青少年或者婴幼儿,大脑还在发育过程当中的这些人,会造成损害。
此外,目前国内电子烟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烟液中的尼古丁波动范围大(通常有6、12、18 和24 mg/mL 等规格,也有达到36 mg/mL 的),且浓度标识模糊,可能导致消费者过量吸食尼古丁。
02
释放气溶胶的危害
电子烟释放气溶胶,释放的气溶胶当中含有乙二醇、醛类,烟草特有亚硝胺,还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另外还有多环芳香烃、金属、硅酸盐颗粒等等,这些物质其中许多的成分是已经知道的有害健康的致癌物质。
03
可引起一些疾病
电子烟可以引起一些疾病,如肺部疾病,癫痫、哮喘、过敏,长期使用会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动物实验证明,电子烟会引发肺癌和膀胱癌。
04
添加剂或调味剂的危害
目前,电子烟的添加剂或者调味剂高达上万种。虽然这些调味剂对健康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全面的研究,但有限的资料表明,大部分调味剂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都可能造成健康风险。
吸电子烟会上瘾吗?
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也叫电子尼古丁传送系统,电子烟里面,尼古丁是一个主要的成分。尼古丁是具有高度成瘾性的,一旦成瘾很难戒脱。所以很多吸烟的人说 我很想戒烟,但是就是戒不掉。
吸烟者戒烟的成功率不高,复吸率还挺高,这主要就是尼古丁的作用。实际上国外有研究对19种成瘾物质包括毒品做了依赖性的研究,发现尼古丁的成瘾性高过大麻、冰毒等物质,仅次于可卡因和海洛因。所以吸电子烟是可以成瘾的。
电子烟的二手烟是否安全?
电子烟的二手烟也不安全,电子烟的二手烟(电子烟加热溶液产生的二手气溶胶)是一种新的空气污染源。其中包括颗粒物质(包括细颗粒和超细颗粒)、1,2-丙二醇、某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某些重金属和尼古丁。并非像很多营销宣传的那样,仅仅是水蒸气而已。
对比无烟的清新空气,二手气溶胶可以造成PM1.0值高出14-40倍,PM2.5值高出6-86倍不等。尼古丁含量高出10-115倍。乙醛含量高出2-8倍,甲醛含量高出20%。
所以不论是吸烟产生的二手烟,还是使用电子烟产生的二手气溶胶,都是有害的。哪一个都不可以接受。
电子烟真的能帮助戒烟吗?
目前还没有充分科学证据说明电子烟可以帮助戒烟。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将电子烟作为辅助戒烟工具。我国临床戒烟指南也没有把电子烟作为辅助的戒烟工具来推介。目前有效的戒烟方法包括戒烟咨询、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的方法。
现在市场上电子烟的尼古丁含量差异很大,有一部分是含高浓度尼古丁的产品,如果想戒烟的朋友使用高浓度尼古丁的电子烟,不但无法通过电子烟脱离和戒掉尼古丁,反而会导致尼古丁的成瘾度增加。
对于有戒烟意愿的吸烟者来说,建议拨打戒烟热线或者前往戒烟门诊咨询专业的戒烟医生,接受系统的戒烟治疗,使用那些已经被证明有效的戒烟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你的戒烟成功机率。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电子烟可能成为年轻人尝试卷烟的通道。
研究表明
被动暴露在电子烟中,如广告、他人使用电子烟等,会增加年轻成年吸烟者使用燃烧型烟草的欲望;不吸烟的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使用电子烟后,未来吸食传统烟草的概率是从不使用电子烟者的2 倍。
所以,无论是传统香烟还是电子烟,都要拒绝吸食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来源:世卫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
(感谢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何群主任医师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