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致瘾:该反思的是电子烟还是青少年行为规范?
对于广大烟民来说,戒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长期被尼古丁效应刺激神经,让大脑产生足量的多巴胺,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大脑达到刺激饱满的阈值越来越高,烟民们对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烟民几乎不可能戒掉香烟。
不过早些年在国外,也有专家研制出了特制的烟液,制成电子烟,用这种方法来缓解甚至去掉烟民的烟瘾。而且经过市场验证,的的确确证明电子烟在缓解烟瘾上有着重要的功效,一些技术含量极高的电子烟,都可以用植物精华来代替有害的尼古丁。
不过再好的产品,一旦产生大量的需求,慢慢也会改变它的存在本质。近日来,有科学家正式公开声明,目前市面上的部分电子烟,对青年群体也会产生致瘾作用。于是便公开社会舆论,进行对电子烟的口诛笔伐。
那么电子烟从一款健康,备受推崇的替代产品,然后又慢慢走入了对人造成伤害的困局,过程之中,是科学技术的失衡,亦或是电子烟的本质即是如此,向来都没被人群真正发现过。而这款不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产品,究竟为何会让人致瘾。
杂品电子烟出现在市场,产品核心变质
电子烟设计的出发点就是通过植物精油制成烟液,但烟液里面是不含尼古丁的。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子烟的品牌和品质愈来愈斑驳,许多不良的商家为了暴利和回头客,也加入了尼古丁成分的烟液,而这微量的尼古丁,对于青少年而言是无法抵抗的。
电子烟是属于辅助戒瘾产品,它的性质注定了它难以大量并且长期地供给给市场,这样的现状,也注定了这个行业的利润少,竞争对手多。所以杂质的出现,也属于一些商家的手段,不过这种手段也代表着他们生产的产品不能过关,已经脱离了电子烟的本质。
大部分青少年群体对于电子烟的概念也是极其模糊,买到这种劣质产品的概率非常地高,所以目前市场出现青少年致瘾的现象也是由这种原因引发的。毕竟电子烟不像国家严控的香烟,这是监管的空白,也属于法律束缚的薄弱范畴。
青少年的致瘾阈值低,应从源头杜绝
用户使用电子烟的出发点本是为了戒掉烟瘾,而对于有了烟瘾的烟民而言,微量的尼古丁已经难以致瘾,那么青少年被电子烟致瘾的,也只有那些还从未吸过香烟的群体。但是对于这些从未吸过香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吸电子烟的动机让人匪夷所思。
国家对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管控是非常严格的,但这种管制也只能是自身的配合才能达到效果,青少年的自主选择权还是能打破这些管控。因为电子烟的存在,并不是代替香烟,也不可能让人获得吸香烟的快感,却没有那种危害。
从青少年的基本常识教育做起,买烟渠道做起,矫正青少年对香烟以及电子烟的正确认识。不能让他们所理解的电子烟本末倒置。对于不可避免的劣质产品现象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对于消费者群体的筛选和引导还是可以弥补以及纠正的。
电子烟液的精油成分也有微量致瘾因素
除开含有尼古丁的劣质电子烟液不讲,即使是正品的烟液,也不见得所有都是百分百杜绝致瘾的。因为产品的配方不同,也会导致产品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不同,青少年接触烟类产品本身的行为风险就是很高,难以避免上瘾情况。
尼古丁也是同样来源于植物提炼,电子烟油之所以能够起到戒烟的效果,也是通过不同的刺激方法,来使用户降低对香烟的敏感度,但也并不代表没有,青少年非常容易在这种问题上碰壁,毕竟也没有多少电子烟制造商肯公布自己产品是否含有致瘾物质。
青少年使用电子烟的确是一大隐患,但是更为可怕的,舆论不从青少年的教育入手,而是去考虑如何让烟不致瘾。众所周知,吸烟的行为的动机本来就是为了上瘾。与其杜绝致瘾电子烟的出现,为何不去常识普及教育的源头思考呢,显然这一切,有些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