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还是《无名》
原标题:我最喜欢的,还是《无名》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条电影
引子
春节档第二部,聊聊《无名》。
前瞻就说了,这次最期待的是《无名》,初一初二挨个看下来,可以这么说:
我最喜欢的,还是《无名》。
本来的影评计划,就是偏主观地写一写这部电影——它和我们常见的、熟悉的娱乐爽片太不一样了,注定不会取悦所有人,那我不妨只谈私人感受。
但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因为关于《无名》,我看到了太多过于主观的评论,不管赞或弹,都是情绪主导的言之无物,实在有些离谱。
而《无名》显然配得上更有价值的讨论分析。
所以,这篇文章,我想换个形式,跟大家聊聊《无名》。
看了一圈,捋了下面这五个问题,我试着回答回答,看过电影的各位,也可以来一起回答回答。
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电影好。
1.
个人怎么评价《无名》?
还是先从个人感受说起吧。
前面说了,《无名》是我的春节档最爱,这里面有很多私人观影上的小乐趣,三个原因,简单列列:
我喜欢《无名》的腔调。
什么是腔调,你可以理解为不落俗、有逼格;也可以理解为不从众、有表达。
在我这,腔调倒不跟高级划等号,而是创作者给观众提供一个沉浸、享受的氛围环境,并真正使其融入其中。
用一个装逼的英文形容就是,vibe。
有人说了,再烂的电影也有人感到愉悦,享受其中,难道是个电影就有腔调?
没错,看电影,就是一件如此私人的事情。只能说,程耳的腔调,完美契合了我的嗨点和爽点。
我喜欢《无名》的现实回味。
中国电影本就少有现实主义,类型电影中更是少之又少。电影既负责造梦,又映射现实。我喜欢在电影中看到真实的、能在现实得到回应的人性瞬间,那不仅意味着创作者有着敏锐的洞察和细腻的感知,在中国,很多时候这还代表着一份不愿失去自我的坚持与勇气。
《无名》中,每个人物都没有名字,甚至没有过往,但程耳总能用几个瞬间,让我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执念,继而目睹每个人被时代巨龙碾压,最终归于幻灭。
看似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又蕴藏着穿透历史的锋利。
我喜欢《无名》的大银幕专属。
作为电影的原教旨主义者,电影在我心中当然都是独属于大银幕的,漆黑的影厅,安静的环境,大银幕会呈现出更多的细节,与更足的情绪。
但《无名》的特别之处是:
它不以视效场面为核心卖点,但你在电脑、电视上看,在普通影厅看,与在IMAX和杜比视界这样的顶级影厅看,绝对是三种差距明显的观感体验。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那个看起来很抽象,其实很重要的词,电影感。
我很喜欢程耳导演对在大银幕看电影的概括,这个词比电影感更精准:
凝望。
我们始终在凝视这个银幕,透过这个画框,我凝望着这些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变化。
某种意义上,《无名》就是那种只有在最好的大银幕上,才能完整感受其魅力的电影。
这种魅力,让我折服。
2.
看《无名》,到底看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影迷可以自动忽略。
对那些观影经验并不丰富的观众,对那些往往最在意故事和场面的观众,《无名》要看的是什么?
视听。
大俯瞰镜头是程耳作品的标签,除此之外,程耳作品的运镜是缓慢的、安静的,透着些许冷意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摄像机的运动,在这样的视听风格下,同样出彩的还有灯光与服化道,因为越是缓慢安静,观众的凝望越需要画面是极其优雅、精致与稳重的。
换个更简单的词,就是感受何为画面之美。
细节。
从细节中拼凑、寻找电影的方方面面,是观看《无名》的一大乐趣。而这个乐趣,也是绝大多数中国电影所无法给到的。
银幕中的那些细节,有的是服务于故事主线。
比如梁朝伟先于黄磊说话便写下了周迅的名字,暗示了两人的关系;比如江疏影留给梁朝伟的那本《上海居留日本要人录》。
有的服务于人物塑造。
比如梁朝伟在饭桌上说自己不吃日料,就是在指向他的真实身份;比如对王传君家所开餐馆的简单几笔刻画,就能看到他看重家庭的人物特质。
有的则暗含某种表达。
比如电影中的狗与羊,比如站在两面旗子中间的大鹏等等。
总之,《无名》是一部遍布细节的电影,在观看之前,请务必打起精神,并带上自己的脑袋。同时做好二刷的准备。
人物关系。
比如王一博和王传君之间的诸多互动,从蒸排骨到吐烟圈,看似日常的细节,展现的是他们关系的亲密。
更直白的,比如梁朝伟、周迅和王一博、张婧仪这两对。
尤其周迅,戏份虽然不多,但寥寥几笔,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把那种对爱人深沉的思念与爱诠释得丝丝入扣。
电影美学。
最终,所有内容汇在一起,组成了所谓的电影美学。
这十几年,中国电影因为全面学习好莱坞的缘故,商业化狂飙突进,但电影美学实际上是在退步的。
多样性的缺失,使得很多观众并不接受标准类型片之外的其他电影美学,《无名》事实上起到了引导观众打破局限、开放眼光的作用。
我看电影时,身边能听到一些观众在讨论电影的风格、细节,试着去感受电影的魅力,这就是观众实打实的进步。
所以,如果有更多人因为这部电影,愿意去接纳、包容相对小众的电影美学,尝试去欣赏与享受,那么我想这才是我们看《无名》最大的收获。
3.
怎么看王一博在《无名》的表演?
表演我们单独说。
首先我想强调两个程耳拍电影的习惯:
一是他喜欢拍特写。这对演员的要求有多高不用多说。
二是他喜欢单场戏从头到尾不间断地拍完。这意味着演员不仅要记住所有台词,情绪也都必须连续保持在对的状态里。
在这两个前提下,在我看来,《无名》全员的表演都是非常精彩的。
梁朝伟和周迅不多说,前者是这部电影表演的基石,后者为数不多的戏份,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准动人的。
惊喜反倒来自大鹏。程耳发掘出了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和梁朝伟、森博之的连场群戏中,竟毫不输阵。
王一博的表演,可能是最多人关心的。
我的态度很简单,正常讨论就很好,尬黑和尬吹都是毫无必要的。
平心而论,王一博作为表演新人,离完美仍有距离,这主要体现在表演的层次感和对人物复杂性的传递上。
但不得不说,他的表现是超出我预料的,也一定是令人惊艳的。
首功或许应该给到程耳。
他选择了王一博,同时他的电影美学,给王一博的表演提供了很好的加持和助力。
比如他的作品人物向来台词较少,人物状态也往往呈现出端着架子的感觉,再通过打光的技术辅助,这些都有助于演员进入状态。
其次,必然也离不开王一博个人的进取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无名》,我倒是看到了王一博以后拍动作片的更多可能。
与梁朝伟的那场重头戏,表现确实可圈可点,舞蹈的功底对演员之路,果然是个潜在的加分项。
4.
《无名》真的是超级商业片?
可能真的有一些观众,被电影宣传中用到的这句超级商业片给误导了。
这或许又要提到我们电影市场的单一化,带来的诸多刻板印象了。
从整个宣传的调性,到电影正片头尾的那些超大字号,《无名》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完整体系,而超级商业片正是这体系中的一个部分。
影迷或许会被这五个字逗笑,因为知道这就是程耳的风格。
即便我们认真来谈,程耳2012年以来的三部作品,严格意义上也都是类型元素清晰的商业片,并非是我们惯常理解的小众文艺片。
当然,我无意在这个噱头上停留太多笔墨。
我真正想说的是:
其实很高兴,能在春节看到这样一部特别的类型电影。
它必然会对观众固有的观影习惯和观影理念产生一些冲击,或者带来一些争议,但一个电影市场的进步,不就是靠着一个个破局者推动完成的吗?
要知道,观众从来都是需要去影响,而不是迎合。在看到某一个类型的电影之前,大家并不知道自己会喜欢还是讨厌。观众固然有判断好坏的能力,但在新旧面前,人们往往会下意识选择熟悉的那个。
回到《无名》。
我真正想看到的,其实就是抛开所有尬黑尬吹,与情绪发泄之外的,那些来自普通观众理性的、经过一番思考的观后感。之于《无名》,之于咱们中国电影,这都是挺有价值的。
5.
怎么更好地看懂《无名》?
最后,对那些并不熟悉这个风格,却很感兴趣的观众:
首先,《无名》的故事主线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不少人可能在中段就已经猜到了几个主要人物的身份。
有人说,《无名》是用最复杂的方式,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事实上这一直都是类型电影的创作法则之一。只不过因为程耳打乱顺序的非线性叙事,以及较少用台词直接给出信息,让很多并不习惯这种风格的观众措手不及。
相比非线性,更大的障碍可能很多人羞于提及——就是对诸多历史知识的陌生。
庚子年是哪年?冈村宁次是谁?石原派、东条派各代表什么?汪伪政权与日本、国民党又有着怎么的微妙关系?
但在我看来,这些知识也不构成致命影响。要真正看懂《无名》,其实就一个笨办法:
多刷几遍。
至于到底要看几遍,因人而异。
一刷,捋清故事主线,记住每个字幕给出的关键时间点,大致搞明白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二刷,以时间点为轴,梳理每个人物的行为逻辑,将其归类到各个时间点的时间线中,故事的具体脉络逐渐清晰;
三刷,主攻人物的留白,尤其配角,比如大鹏和王传君。包括一些隐含表达,比如不同语言无障碍交流有怎样的暗示等等。
事实上,《无名》确实算不得多么艰深晦涩的作者电影,只不过高冷的程耳,喜欢邀请观众成为电影的一部分,在打碎的时间、空间中进行一番脑力的激荡。
相信我,多看几遍,乐趣无穷。
结语
二刷之后,我的下一个期待是:
能在IMAX或杜比视界,看一次《无名》。
这愿望能实现吗?
不管怎样,2023春节档,都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观影马拉松体验。希望程耳下一部新片不要让我们再等6年,也希望中国电影的多样性,能有更具实质意义的突破。
什么是实质意义?
自然是把创作权,交还给创作者;把选择权,交还给观众了。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置置顶哦~
★如何星标我们:
往期精选
【壹条电影】互动群
敲级感谢大家对我们【壹条电影】的支持!为了报答大家(认真脸φ(>ω<*) ,我们开设了一个互动福利群,不定期发放各种福利,以及线下活动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员ID:【movielove666】加入壹条电影互动群和胖友们一起讨论电影的声光影!
你们的【在看】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